法安天下,德潤人心
【概要描述】強化生命共同體意識,增強生態道德認同。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,是生態道德的客觀根據和內在邏輯
法安天下,德潤人心。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的《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》指出,綠色發展、生態道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,是美好生活的基礎、人民群眾的期盼。生態道德以跨越時空的恢弘視角,把道德范疇從人與人之間、人與社會之間拓展到人與自然之間,開辟了人類道德認知的新境界,豐富和完善了道德體系和內容,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。生態文明時代,生態道德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道德建設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。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,必須把生態道德作為重要內容,全面提升公民的生態道德素養,筑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根基。
強化生命共同體意識,增強生態道德認同。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,是生態道德的客觀根據和內在邏輯。加強生態道德認知要從認識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開始,增強生態道德意識,首先要強化生命共同體意識。“人的命脈在田,田的命脈在水,水的命脈在山,山的命脈在土,土的命脈在林和草,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。”。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,命運休戚與共,一榮俱榮、一損俱損。縱觀人類歷史,自然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相互影響、相互制約、相互聯系、不可分割,二者辯證統一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。“只要有人存在,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。”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的命運,決定了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,人類在前行的道路上必須謹守生態道德的倫理規約。要充分認識到,人與自然都是世界有機鏈條的組成部分,“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,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,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。”人作為萬物之靈長,雖然有強大的征服自然、改造自然、利用自然的能力,但絕不意味人類可以肆無忌憚、為所欲為。槍響之后沒有贏家,無數鐵的事實向我們昭示,“當人類合理利用、友好保護自然時,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;當人類無序開發、粗暴掠奪自然時,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。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,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。”人只有與自然共生,與自然同行,與自然對話,與生命溝通才能達到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平衡。生態道德,就是要求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追求和實現自身的價值,還要尊重、實現和維護自然價值,把自然視為內在價值的“伙伴”,尊重自然,摒棄對自然的極端功利主義態度,建立一種人與自然互利共生、和諧發展的新型關系。
親近自然,厚植生態道德情感。發乎于情,才能止乎于禮。道德存于內心,真摯的情感能催生堅定的信念,形成持久的道德尊崇。馬克思主義認為,“人作為對象性的、感性的存在物,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;因為它感受到自己是受動的,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。激情、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。”建設生態道德,培養尚德善行的生態美德,必須激發社會成員對自然的熱愛和感恩之情,用人與自然的大愛,催生出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的道德自律。具體來說,一是要將心比心,尊重自然。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,都是有生命的存在物。所謂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我們要推己及人,將心比心,移情于自然,把自然萬物都當做有生命的存在物,要“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,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”,與自然同心,與自然共情。二是要親近自然,熱愛自然。親近產生美。“蝴蝶和鮮花以及蜜蜂之間的配合都使我們注意到美的特征,但是這些特征不是我們造出來的,不管我們看見還是沒有看到,都是美的。”只有親近自然,才能發現生命之美、自然之美;只有懂得欣賞自然,才會以熾烈的情感投身自然、擁抱自然、融入自然。三是要飲水思源,感恩自然。大自然孕育、創造了人類,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切都來源于自然,沒有自然就沒有人類。要立足人類依賴自然的客觀事實,對自然心存感激,常思感恩之情,常懷報恩之意。
關鍵詞:
上一頁
下一頁
下一頁
關聯資訊
2023-06-02 15:40
2023-05-09 09:32